瀏覽: 日期:2016-02-02
關(guān)于小年,這里面還有個民間傳說,據(jù)說在古代祭灶王,是祈求灶王保佑五谷豐登、衣食無憂的重要日子,家中的男勞力要悉數(shù)參加。灶王節(jié)原來都是在臘月二十三,但在秦始皇時代,桐城(當時屬九江郡)的很多男人都被強征去修萬里長城了,到了年關(guān),役滿回鄉(xiāng),怎奈路途艱難,到了灶王節(jié)那天剛達郡界,直到次日才返鄉(xiāng),于是郡中的德高望眾、可以通神之人便祈求灶神,決定將灶王節(jié)改到臘月二十四,如此便世代流傳下來。
桐城小年的歷史
桐城先賢方以智有首寫小年夜的詩,題目叫做《乙酉臘月二十四夜》。寫于明亡后的第二年,即公元1645年。
故鄉(xiāng)風俗重今夜,兒女班班列堂下。
今當樹折巢破時,羽毛零落憐枯枝。
旅舍檐前一回首,上有白發(fā)下黃口。
望空剪紙告墳?zāi)梗瑑裳蹨I接三杯酒。
難道年年坐死苦海中,愿為落葉隨飄風。
可見,桐城人至少自明代開始就一直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習俗。其實,豈止是自明代啊,我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桐城人的小年習俗蘊含著真正的漢唐古風。從這首詩的內(nèi)容我們還可以看出,四五百年過去了,今天桐城人過小年的風俗其實和明代差別并不是很大。團圓和祭祖仍然是最重要的內(nèi)容。
桐城人小年習俗團圓
桐城人所說的過年其實是從臘月二十四開始的,這一天叫做過小年。小年的淵源來自古人祭灶的習俗。不過這個習俗在桐城已經(jīng)不濃了,取而代之的是臘月二十四祭祖。小年對于桐城人來說,另一個重要意義是團圓,其重要性僅次于大年夜。
桐城有句俗話叫“好漢不搞臘月錢”。對于桐城人而言,臘月最重要的事就是趕回家和家人一起過年。當時近年關(guān),散布各地的桐城人,不管千里萬里,都要盡量在臘月二十四之前趕回家團圓。過年是從小年開始的,回家自然要趕在小年夜之前。桐城還有句俗話叫“搭著在里面過二十四”,意思是說和外人搭伙一起過小年夜,用來諷刺不相干的人混在里面做不相干的事。這個俗語很深刻地反映了桐城人臘月二十四闔家團圓的風俗。從方以智的詩中,我們也能看出明代桐城人極重臘月二十四,“兒女班班列堂下”,一副多么喜慶的闔家大團圓場面。一直到今天,桐城人的小年夜何嘗不是闔家大團圓的節(jié)日呢?古老的習俗薪火相傳,千百年未改,這真的很值得桐城后人驕傲。
桐城人小年夜習俗祭祖
祭祖在小年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活動。“望空剪紙告墳?zāi)?,兩眼淚接三杯酒”。這描述的就是明代桐城人小年祭祖的情形。今日桐城農(nóng)村,還保留著臘月二十四上祖墳祭拜的習俗。有的人家還會為祖墳挑土添土,謂之挑墳。二十四之夜,在家中擺三牲祭拜祖先,謂之接祖。意思是接祖先回家過年。男主人依次焚香、燒紙錢、燃放鞭炮,然后大家相繼跪拜,虔誠許愿、祈福。接祖之后,闔家共進豐盛的團圓飯,其樂融融,暖意融融。
小年是桐城過年的第一個高潮。小年以后,年味一天高過一天。操勞一年的人都放下各自的工作,一邊休息,一邊備年貨、殺年豬、大掃除,為接下來的過大年做好準備。
官三民四船五
過小年有“官三民四船五”的傳統(tǒng),也就是說,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,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,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。
像北方,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,受官氣影響較重,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;相反,南方遠離政治中心,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;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,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(tǒng),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。
上一篇:冬心
下一篇:安徽桐城技工學校 消防演練報道